详谈颈椎病
颈椎病
目录
颈椎病定义以及介绍
颈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
颈椎病临床表现
具体临床症状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颈椎病的影像学
核磁共振图
X光图
颈椎病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工作类型
致病因素
西医角度
头颈部外伤
不良的工作姿势
不良睡眠姿势
吸烟和饮酒
急慢性咽喉部感染
环境情况
中医角度
肾
血
风、湿、寒等外邪
颈椎病治疗(标本兼治)
活血、补肾、祛风除湿治本
外用治标
正文
颈椎病定义以及介绍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长期低头看手机看书、久坐、头颈部外伤者、不良姿势、颈椎结构发育不良等,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及邻近软组织压迫脊髓、神经、椎动脉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颈椎间盘脱出症、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神经根综合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瘫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为7.%。
颈椎病是国内约定俗成的一个术语,其概念和定义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
94年,PeetEchals即证实了颈椎管内所谓软骨瘤或外生骨疣,实际上是变性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由于颈椎间盘病变的不同病理变化,影响了周围不同组织而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
年,Belart发现颈椎病变后所出现的症状和征候多种多样,因而称之为颈椎综合征。
年,等又将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所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并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
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由《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在桂林召开,会上将颈椎病定义为“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99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由《中华外科杂志》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在青岛举办,并将颈椎病的定义修改为“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在内的周围组织结构,进而出现的相应临床表现”。
年,“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主办方有《中华外科杂志》、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医院等。参与会议的众多学者考虑到近些年来影像学的迅猛发展有助于判定颈椎病,因此在之前定义的基础上修改为现如今我们所知晓的定义。在这三次全国性的颈椎病座谈会基础上,近年来又召开了多次的国际性、全国性、省市级专业学术会议,颈椎病的概念已逐渐被明确,定义也在不断被完善。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00版》确定的颈椎病的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颈型颈椎病主要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多有长期低头工作的经历,与颈部长时间屈曲有关。临床表现包括颈部酸痛、肩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活动受限等,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X线片表现为颈椎的生理曲度发生变直或者反弓征象。
颈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筋伤”范畴,与“筋挛”与“筋结”密切相关。《素问痪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束骨”失调出现则骨不正,导致颈椎曲度变直等变化,“利机关”失调则出现颈部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与康复上重视“以筋伤论治”。
颈型颈椎病是各种严重颈椎疾病的早期阶段,临床上又称之为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在临床诊断中非常常见,发病率较高,也是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对各种严重颈椎疾病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型是几种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是由于髓核突出、骨赘形成、颈椎不稳等因素使得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最后导致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麻木、过敏、感觉减退等,并出现于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域。神经根型一般为锥体束征呈现阴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大多显示为阳性,核磁共振和CT扫描结果可提示髓核侧后方突出或脱出以及神经根受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单侧或双侧的一个或多个脊神经根在受到刺激或受压后,所引起的与此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神经根受压可导致感觉障碍和神经根性疼痛,当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时产生化学致痛因子从而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持续压力可继发粘连性蛛网膜炎,神经根可出现缺血性改变甚至变性。主要表现为颈神经根性疼痛伴有颈神经根分布区域(上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痛觉过敏等。病人多以颈肩部疼痛开始发病,短期内出现症状加重,并向单侧上肢或双侧上肢放射,根据受压的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放射疼痛范围并与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相符。多发于0岁以上,常与劳累、外伤和感寒等因素有关。
脊髓型颈椎病此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是6个类型中病情最重的。早期不易被发现,容易发生误诊,导致较高的致残率。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引起的椎管继发性狭窄,导致脊髓受压或缺血,进而出现脊髓损伤和传导功能障碍。
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肢无力、足底有踏棉花感、走路笨拙、束胸感等,四肢腱反射亢进或活跃,出现一些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踝阵挛、髌阵挛及巴彬斯基征等,重者还会出现排便功能障碍。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脊髓受压部位和范围,颈髓内可以看见信号改变。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横突孔增生狭窄,刺激压迫椎动脉而引起的。
常见表现有头痛、头晕、仰头转颈时诱发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等,还会晕倒。个别病例可能出现Homer征。动脉血管造影由于对椎动脉的判定既安全又具有诊断价值,因此可用于早期诊断。
交感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妇女中,此型常常会与其他类型并存。这是因为颈椎和椎间盘病变影响到韧带、颈神经根、椎动脉等,可以反射性地刺激到颈交感神经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头痛或偏头痛、颈部麻木、张眼无力、眼睑下垂、视力下降等为其常见表现。患有该型的病人常会感觉到胸前不适、胸闷和心前区疼痛,但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另外,上肢还会出现发凉,指端会出现潮红、发热,并有疼痛或痛觉过敏表现。
混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顾名思义就是同时存在有型以上的上述颈椎病类型的一种颈椎病。严格意义上说,日常中较少会见到单一类型的颈椎病,大多是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症状,只不过是其中某一型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已。该型常发生于病程较长的老年人群中。
颈椎病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颈背疼痛、上肢麻木无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丘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颈6横突水平,打侄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临床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具体临床症状:颈型:主要表现为颈痛;
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上肢放射痛;
椎动脉型:眩晕、恶心、呕吐等;
脊髓型:四肢肌力下降、感觉减弱,部分可出现大小便异常;
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出汗、心慌、眼花、耳鸣等;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部板硬,颈后伸时加重;
()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腱反射异常,感觉减弱;
(4)颈椎活动受限,压顶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及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颈椎X线示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体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
(6)颈椎CT示神经根管变窄,椎体后赘生物。满足-5即可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的影像学:1)颈椎生理曲度异常;
2)颈椎间盘退变;
3)颈椎韧带钙化;
4)颈椎动脉异常;
5)颈椎骨质退变;
6)椎间孔狭窄。
年龄<30岁的患者,其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包括曲度变直和反弓。年轻患者的颈椎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极少数年轻患者患有锥型颈椎病。神经型颈椎病对发于老年患者,约占神经型颈椎病总人数的60%左右。受颈椎病的影响,老年患者会出现钩椎关节和锥体骨赘现象,对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实践研究结果显示,韧带钙化会增加颈椎的不稳定性,加剧颈椎骨骼的退化速度。
核磁共振图X光图对60例患者通过X线检测后,有8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60,0%),其符合率为00%、例椎间隙狭窄(/60,0%),其符合率为00%、0例椎间孔变形(0/60,6.67%),其符合率为00%、9例椎体骨质增生(9/60,5%),其符合率为77.78%、7例椎关节退变(7/60,.67%),其符合率为87.5%、4例韧带钙化(4/60,6.67%),其符合率为80%。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占比最大(0%),椎间隙狭窄次之(0%)。说明,青年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形式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例颈椎病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曲度呈S状或者侧弯状,5例患者的曲度成角或者反凸。X线显示,其椎体骨质增生的部位一般在C4到C6部位,并且椎体前后缘均出现骨质增生情况,主要以后缘增生变尖为主。椎间孔变形主要表现为小关节增生、钩椎关节及椎体后缘增生,增生导致椎间孔变形或者变小。韧带钙化常出现在患者颈椎的中下部位,主要由外伤或者颈椎退变性病变所致。患者前、后纵韧带及项韧带与棘上韧带可能会出现钙化现象。
颈椎病影响因素年龄颈椎病多发于中年人群,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70岁以后患病率可高达90%。近年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颈椎病患病率已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的颈椎病调查发现,颈椎病发病率已高达9.%。
门诊体检中首次发现颈椎病的患者中以0多岁者为多。
随机抽样的4,68名中小学生进行颈椎健康检查,发现9.%的中小学生存在颈椎异常,5.%-58.7%的中小学生有颈椎相关症状。另外,钟鉴等发现,—医院就诊并治疗的5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4岁以下儿童。
性别男性椎间盘退变早于女性。对77例颈椎病患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工作类型致病因素西医角度头颈部外伤头颈部外伤常见于交通意外和体育运动,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可能加速病情的恶化。
北京市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时发现,其阳性率与颈部外伤显著相关。
兰州市45份不同年龄段颈椎病的0种主要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后,显示颈部外伤排于第位,且为青年颈椎病患者的主要诱因。
国外研究还表明,参与碰撞运动的运动员有可能出现颈椎的过早退变。
不良的工作姿势低头工作、伏案时间长是颈椎病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学者早在96年就对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持续低头工作时间越长的人患颈椎病的概率越高。
国内研究也证实,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是非低头工作者的4-6倍。其主要原因是低头伏案可致颈肌痉挛,时间久了,颈肌力减弱使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从而发生退行性变。
每天伏案工作时间≥4h的白领人群“颈部疼痛或僵直”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工作时间4h的人,提示伏案工作≥4h是其危险因素。
公务员群体进行调查,发现电脑的使用频率和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OR=.60)。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伏案工作时如果头部前倾角度越大,那么颈部竖脊肌的承受力就会越大,越容易造成损伤。
不良睡眠姿势睡眠姿势不良,主要指用枕不当。国外研究者针对中国6个城市的中年颈椎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枕头的位置及高度不当是颈椎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青年伏案工作者的颈椎病调查也证实了枕头高度不合适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既往文献显示,长期高枕可使颈椎侧弯和前曲度增加,骨端韧带遭受过度牵拉,时间越长,骨刺就会越严重。
吸烟和饮酒国内外关于这两项因素的研究目前还不多。
吸烟:美国研究者进行的一项吸烟与颈椎间盘疾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调查发现,4例颈椎间盘脱出者中有7例吸烟者,OR值为.90(P0.0),提示吸烟是颈椎间盘脱出症的危险因素。
挪威学者就骨骼疼痛与吸烟的关系对6,68例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OR值为.7,证实了吸烟与颈肌痛的关系。
国内学者中发现烟龄、每日烟量都与颈椎病存在显著差异(OR值分别为.40和.48)。
对于吸烟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有学者说明是烟中的尼古丁使血管收缩、内皮损伤、血粘稠度增加,从而造成血流缓慢、血中氧分压减低,因此使颈肌有氧血供减少,产生痉挛疼痛。
饮酒:无明显影响。
急慢性咽喉部感染有急、慢性咽喉炎的人,容易诱发颈肩综合征或使其症状加重。主要原因是炎性改变可以直接刺激到邻近肌肉和韧带,或是通过丰富的淋巴系统将炎症扩散,导致颈部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进而破坏椎体间的稳定性。
急、慢性咽喉部感染,慢性咽喉部感染的时间和程度都是颈椎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咽喉部感染的OR值高达4.5。
环境情况工作环境差(光线差、寒冷潮湿等)是颈椎病较为显著的危险因素。
大学生颈椎病的高危因素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椎间盘已发生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寒冷和潮湿能使局部肌肉张力明显增高致长期收缩痉挛,破坏椎间的稳定性,进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通风情况与颈椎病有密切关系(OR=.50)。
中医角度中国传统医学古典医籍对颈椎病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骨痹”、“阴痹”、“颈肩痛”、“肩背痛”、“颈筋急”、“痹症”、“项强”等范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一于颈椎病的诊断,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肾颈型颈椎病的病位主要在颈项部的筋骨关节,肾主骨生髓,肾气不充,正气不足,卫外之气不固,风、湿等之邪乘虚凑之,膀肤经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
赵氏等认为肾亏虚、筋骨劳损,复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癖血、痰浊痹阻经络产生痛、麻、酸、重是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
潘氏认为肾精亏虚,脊髓不充,骨骼退变,而发生骨赘,压迫刺激神经、血管、韧带等而发生颈僵痛诸症。外因是风、湿、寒侵袭,跌打一扭伤,使颈部经络气血癖阻,经络不通则痛、则胀筋骨失养则困酸无力,斜方肌痉挛则有颈僵痛诸症出现。
血《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评执病论》所谓“邪之所凑,气与血也,血气者,人身之根本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颈椎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
蔺道人认为损伤可致“筋骨差艾,举动不能”,导致气血俱病未能根治,日久又加劳伤,气滞血凝更重,“痛随虚而生”,“气滞血疲,则……作痛,诸变百出”。它是一种长期积劳成损的退变性、劳损性疾病,也存在气虚血疲的重要病因病机。
施祀等认为颈椎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内、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而停积”所以“时损痛也”“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引起气虚血癖,是劳损内伤本虚标实证候的原因。淤血阻脉,不通则痛,癖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气虚无援,血运不畅,荣养失职,引起了不荣则痛和肢麻等症状。所以,颈型颈椎病中气虚血癖也是重要的病因病机。
刘志坤等认为长期不良姿势体位或急慢性损伤均可使颈项部筋骨受损,颈项部筋骨受损致使走行于颈部的足太阳膀肤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交汇之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发为颈项疼痛。
外伤、劳损等都是颈椎病发病直接或间接的病因,属于“病有少察者,有不多见积累者”,故《证治准绳》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乃因劳伤引起“阴阳俱虚,经络脉涩,血气不利……”或者曾受跌仆闪挫。
风、湿、寒等外邪《素问痹论》渭“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邪侵袭太阳经,可致经气不利,营卫失和,从而出现颈项强硬等症状,故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之说。
《诸病源候论》认为痹证“由体虚,胰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
沈骏认为本病因风、湿、寒侵袭颈部致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吴惠明认为本病多系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高枕而卧致颈项部退变劳损,也可因感受风、湿、寒之邪,致血脉凝滞、筋脉挛急、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蓄积,而出现颈肩背部僵痛诸证。
颈椎病治疗(标本兼治)知道了颈椎病和肾、血、风湿寒等外邪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起来也就好办了。标本兼治是目前中医药治疗最好的方式了!
活血、补肾、祛风除湿治本《皇帝内经·素问》载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
本药酒采用乳香(制)、当归、白术、防风、千年健、防己、威灵仙、熟地黄、油松节、续断、麻黄、川牛膝、桑寄生、狗脊、秦艽、独活、川芎、肉桂、莶草(九制)、陈皮、杜仲、苍术、海风藤、伸筋草、木瓜、玉竹、地枫皮、没药(制)、红花、茜草传统秘制组方。特殊工艺炮制,历经49日制出药酒。活血、补肾、祛风除湿治本。用于肝肾不足,骨痛膝弱,四肢麻痹,腰酸腿痛,手足无力,口眼歪斜,语言骞涩等颈椎病相关症状。
外用治标治本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标的治疗。外用采用由独活、透骨草、薄荷脑等药物组成。独活:祛风除湿,痛痹止痛。有镇痛、镇静、收缩血管的作用。含甲氧基欧芹酚,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的作用相当;透骨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镇痛抗风湿作用与水杨酸类药物相当;薄荷脑:消炎,止痛,止痒,促进血液循环,消肿等。
想了解更多请或扫码
刘一手国医弟子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