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患病病因 > 技术分享颈源性头痛相关肌肉分析汇总, >
技术分享颈源性头痛相关肌肉分析汇总,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但年幼者也不少见,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少年患者,最小的仅7岁。本病以女性多见。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顳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
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其疼痛部位常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表现。部分患者疼痛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持压疼痛处以求缓解。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头痛。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益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定下后方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顳部、顶部、枕部压痛点。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可阳性。但也有患者无明显体征。有的患侧白发明显多于对侧。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有的可见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或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CT检查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但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在内科里头痛分类如下:
头痛分类:
①: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都会有较好的效果。
②:继发性疼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神经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
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他颜面结构病变所导致的头痛及其它类型头痛。
其实从康复科来看,头痛很大原因上是由于颈椎肌肉紧张或肌力不平衡所造成的损伤。究其原因是因为颈椎存在着一个:
上下颈椎活动一直相反的颈交叉
由于第二颈椎以下的颈椎连接结构都是有椎间盘的,而第二颈椎、第一颈椎、枕骨之间是没有椎间盘的,所以我们认为上颈椎和下颈椎的分界线是颈2,颈3。上颈椎具有轻微向后曲度,下颈椎有向前的曲度。低头伏案为了保持视线的平行出现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上颈椎后伸才能维持平衡。如:看电脑姿态时,上颈椎不能维持其正常的曲度而出现上颈椎过伸曲度增大,下颈椎曲度减小甚至反弓。
上颈椎与下颈椎的区别:
①:上颈椎下颈椎是可以独立进行旋转活动的。寰枢关节独立可活动45度,颈部的旋转一部分来自上颈椎,一部分来自下颈椎。上颈椎和下颈椎在冠状面的屈伸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病理状态下,下颈椎前屈,上颈椎后伸。下颌内收,恢复下颈椎的生理活动,前后生理活动都是相反的。
②:承担的分工不同。上颈椎与眼睛的位置、视线有关,维持人体平衡。上颈椎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活动具有精确性。枕下肌群神经感受器是臀大肌的几十倍。颈椎前缘颈长肌、头长肌负责颈屈的深层肌肉一样具有丰富的神经感受器。上颈椎的平衡状态是在枕下肌群、头长肌、颈长肌、头外侧直肌,头前直肌的平衡下才能维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所以说,上颈椎和下颈椎很有区别。
什么是颈交叉?
起于下项线和上项线的上颈椎后伸肌群(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夹肌、上斜方肌)和下颈椎前屈肌群(永远处于紧张的颈长肌下斜束和垂直束、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紧张而缩短,上颈椎前屈肌群(颈长肌上斜束、头长肌、头前直肌)和下颈椎后伸肌群(肩胛提肌、颈夹肌、颈竖脊肌)弱化而拉长。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肌群(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颈突舌骨肌、颏舌骨肌)弱化而拉长,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紧张而短缩。我们将颈椎上下曲度的相反改变及颈椎前后上下不同肌群的不同变化统称为颈交叉,因其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而将其命名为颈交叉综合征。
颈交叉中肌肉紧张导致的头痛:
胸锁乳突肌:
在筋膜链中,两块胸锁乳突肌之间存在力线,力线处于上颈椎后面,又处于下颈椎前面,头前倾姿势以及单纯的胸锁乳突肌紧张情况下都会发生上颈椎向前凸下颈椎前屈。
胸锁乳突肌紧张表现为头痛、姿势性头晕(起床或睡觉头晕)、自主神经紊乱等症状。胸骨头短缩表现为枕骨嵴至眼眶深处的疼痛,并伴有视力模糊、咽部和舌根的疼痛;如果锁骨头短缩会出现前额、耳内深层和耳后的疼痛。耳底疼痛、前额的疼痛,晕车或反胃。胸锁乳突肌短缩引起的疼痛最容易被误诊为紧张性头痛。腰穿后头痛是由于胸锁乳突肌对脑干的刺激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所致的头痛、醉酒以及病毒感冒前头痛的症状跟胸锁乳突肌以及减价提及的紧张有密切性关系。病毒性感冒造成的卡他症状包括迎风流泪、鼻塞、耳朵疼痛,都跟胸锁乳突肌紧张和短缩有很大联系。
上斜方肌紧张表现为颈后外侧到乳突并颞侧的疼痛,是导致颈源性或紧张性疼痛常被忽视的病因。也可以出现后枕部疼痛。
头夹肌紧张引起的主要是头顶痛,中医所谓巅顶痛,颈夹肌导致颈曲至眼眶后的疼痛,伴有视物模糊。
颈半棘肌、颈多裂肌表现为枕骨下区疼痛.
枕大神经从寰椎下缘、枢椎上缘出来,出来后绕过头下斜肌、通过枕下三角向上穿过头半棘肌、上斜方肌。一般会在头半棘肌处发生卡压,表现为枕后刺灼痛。
小提示:很多疼痛都能透到眼眶后面。当处理完这块肌肉后,病人会说眼睛亮了。无论处理颈后哪些肌肉,眼睛都会有所改善。
颈下肌群:一边四块:头后小直肌垂直向前方向走、外侧头后大直肌(垂直向下、保持头后伸直的状态),头上斜肌与头后小直肌平行,头下斜肌使头转动的重要肌肉。与表现为头前直肌和头外侧直肌的共同作用是颈部的旋转活动,枕下肌群损伤表现为头颈深处难以定位的疼痛,从颈屈向前扩散至框区。枕部的疼痛一般放射至前面眼眶深层。
颈前伸屈肌,包括头长肌、颈长肌、头前直肌、头外侧直肌。
颈前肌群会产生口干、吞咽困难、喉咙痛痒、有肿块感。横突的前缘是椎动脉,前缘为迷走神经,颈长肌覆盖在椎动脉和迷走神经上面。
二腹肌和舌骨上、下肌群。帮助咬肌、翼外肌、翼内肌以及颞肌共同维持下颌的上提和下降。而舌骨要依靠舌骨下肌群,给舌骨上肌群提供了稳定的根基。当舌骨下肌群紧张,会导致上提舌骨的舌骨上肌群被拉长,并出现咬肌、颞肌的损伤。舌骨的主要动作是完成吞咽功能,如果舌骨下肌群损伤,会导致吞咽困难,发音不清晰等症。二腹肌起于颞骨乳突下面,连接至下颌前缘。它的短缩会导致下颌角的刺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头晕、前后下四个牙齿的疼痛、颞下颌关节痛。
鉴别:咬着牙吞咽疼痛消失,表明为二腹肌损伤。当四个门齿疼痛时,让病人张下巴,如果疼痛即为二腹肌损伤引起。
偏头痛:
一侧或双侧颞部及眶周围疼痛,可为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伴呕吐。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日,疼痛持续时伴有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
上楼梯时由于需要仰头会导致特别容易发生偏头痛。
肌肉损伤引发头痛的部位:
颞肌:颞区痛
额枕肌:前额痛,头后痛透过颅骨至眶内眼球后深部痛。长期皱着眉头,或卡压框上神经。
上斜方肌:颈后外侧到乳突,并颞头痛
头半棘肌:从枕后到颞区并至眶上方
枕下肌:从枕区向前放散到眶区
胸锁乳突肌:枕骨嵴,眼眶深处,视力模糊,同侧前额,耳内深处
颈夹肌:同侧枕区至眼眶后、伴视物模糊
巅顶痛:
胸锁乳突肌:头顶痛
头夹肌:强烈的同侧头顶痛
肌动学基础
1、几乎所有导致头痛的肌肉都起止于枕骨或颞骨乳突(颞肌除外)
2、在颈交叉中,颈深屈肌和枕下肌紧张或缩短,其活动起始障碍和耐力不足,处于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一起出现代偿,在前外侧共同支撑并维持头颈部姿势。加剧紧张,更容易引起疼痛。
3、在颈交叉中,舌骨下肌群紧张或短缩,限制舌骨和喉体的上提和下降运动,从而影响吞咽和发音,并以舌骨为支点通过舌骨上肌下牵拉下颌骨,附着在下颌骨上的颞肌为对抗这种力量而持续收缩进而诱发颞区疼痛。
压揉处治疗:1、压揉枕骨大孔、下项线和上项线(枕骨脊、上斜方肌、头半棘肌、枕小神经出口、乳突后缘项平面)
2、压揉颞骨乳突(乳突尖、乳突后缘、乳突前缘、乳突面。是处理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3、压揉颈长肌,胸骨后、胸锁关节和锁骨。处理胸锁乳突肌、锁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都是起于胸骨后缘,治疗咽痛,吞咽困难。
肌筋膜激痛点处理:
额枕肌、颞肌、多裂肌、回旋肌(后枕部疼痛)
舌骨肌:咬肌、翼外肌、翼内肌都会对这些肌肉造成损伤。
咬肌:上下颌骨和齿臼的疼痛,深层咬肌,耳内深处和颞下颌关节,耳鸣。
翼内肌:在口腔内按揉,颞下颌关节下方和后方、耳内深层的疼痛。
颞肌:上颌牙痛
翼外肌:导致颞下颌关节痛,沿上颌骨至上颌窦,可能导致耳鸣。
颈源性头痛可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为神经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到刺激引起神经源性疼痛,而其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时则以肌源性疼痛
(一)、解剖学基础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
高位颈神经包括第1~4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原来一直认为第1颈神经为运动神经,不含有感觉纤维。研究发现第1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发出第1颈神经后支,分布到头后直肌,头上下斜肌,该神经后支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其后支分出内侧支、外侧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头下斜肌支。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外侧支分布到头最长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在横突的结节间沟第2颈神经后支的上交通支与第1颈神经后支连接,其下交通支与向下进入第2、3颈椎关节突关节与第3颈神经后支相连接。第1、2、3颈神经后支借交通支相连接形成神经环(或称为颈上神经丛,或Cruveihier后颈神经丛)
第3颈神经出椎间孔在椎动脉后方发出第3颈神经后支,其内侧支分布到多裂肌,外侧支分布到头最长肌、头来肌和头半棘肌。上述这些神经的分支靠近椎动脉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前的成角处,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在附着处的刺激及损伤。压迫和刺激这些神经时在头皮上可出现感觉减退、过敏或感觉缺失
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第1~3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颈髓1~2后角内联系。这些颈神经的感觉范围可向前延伸到前额部、眶下部,受卡压或炎症刺激时可出现牵涉性头部疼痛、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类似鼻窦、耳部或眼部疾病的表现
第1、2、3颈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路径在柔软的肌肉组织内,软组织的炎症、缺血、损伤、压迫甚至不适当的按摩都会影响神经的功能,引发颈源性头痛
(二)、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孔狭窄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后经“纤维化”而变“硬”,以后随着组织修复钙化可形成骨质增生。发生骨质增生的椎体相互靠近,其外侧的钩椎关节也相互靠近,失去关节面的正常关系,使椎间孔变形。椎间孔受到侵犯,椎间孔的空隙受侵占,可造成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椎间孔的大小和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
脊柱处于正常静止状态时,正常的椎间盘能够维持椎体及后部关节相互分离,使椎间孔保持完整。颈部活动时,当一个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滑动时使椎间盘变形。正常的椎间盘容许在生理限度内变形并能复原。当椎间盘突出时,无论在静态或动态下,都能影响相邻椎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改变椎间孔的大小和形状。此时,椎间孔内通过的神经和血管,都可因压迫、牵拉、成角和炎症而受到刺激
(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引起的非菌性炎症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水肿;由于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无血管是免疫豁免区,免疫系统视椎间盘物质为异物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性炎症,引起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除了直接产生根性疼痛外,末梢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颈源性头痛的机制
(四)、肌肉痉挛
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一方面神经根,特别是其腹侧的运动神经根(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另一方面,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代谢的终未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式,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话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的紧张,这些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聚安堂长期诚招湖北地区各区域业务精英!
联系人王经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