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基本常识 > 多年练六字诀者体会和六字诀的经验以及治病 >
多年练六字诀者体会和六字诀的经验以及治病
最初练习六字诀的体会之想和做
自打下了决定开始练习六字诀以来,在网上找了一些视频和文字资料,加上自己本来就有瑜伽和太极的一点底子,自信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可在家练了一两次,感觉却不太好,顾得了站姿,就顾不上脚底引气,顾得上吐字发音,又顾不了收腹提肛,结果是哪一块儿都没做到位,神和气散得很,没办法做到协调一致,一点感觉也找不着,那原本自负的心,一下子就沮丧了起来。
老话说的好: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我从来就不认这个理儿,这也没什么大不了,那也没什么了不起,总是老子天下第一,可是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如果不是想只是做面儿文章,只图个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的话,还是收起自己浮躁的心,老老实实地一步步来吧!
对于现在这样一个状态,首先就是不要着急,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要懂得面对现实。不就是有些乱嘛,既然不能一下子全部做到位,那么就先区分开来,先把主要的部分练习扎实,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全部合到一起来。那么,主要部分是什么呢?看马老演示的视频,全身几乎站立不动,只有手臂和极个别膝部的一些动作,但我认为,虽然手臂的动作相对来说比较多,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我们来看一下功法的名字:六字诀。这就已经点了题,“六字”才是最主要的。所以,首先就是要正确掌握这六个字的发音以及唇舌齿喉的形状,另外再配合腹式呼吸和提肛缩肾,我称之为:第一阶段1+1内练习。
在这一阶段里,腹式呼吸是不太难的。而提肛是不太习惯的动作,可能会经常忘记,缩肾呢也需要细细体会,我也曾想过是不是可以忽略不做,太麻烦。不过想起了小的时候,家里有位练气功的长辈,曾经嘱咐过我:小解时咬前门牙,大解时咬后板牙。当时年纪小不理解,现在想来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小解都是一种泄,而咬牙等于是把“后门儿”给关上了,不令过多的通泄,有养气的功用。而六字诀中的收腹提肛缩肾,正是刚好相反的情况,同一道理。锻炼嘛,应该是把身体给越炼越好,可不能把气给越炼越虚哟!所以,做好这一部分的动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六字发音了,单从字面儿看,这六个字谁不会念啊?但奥妙就在其间哪!我认为,这叫“借字非字”也,借了字的形儿,却不可执着字本身,所谓:字非字,是名字也!但为何要缩舌、卷舌、抵齿什么的,就不是我现阶段能够了解的了,只能是老老实实“照葫芦画瓢”。
网上有一些前辈说,六字诀是以呼为主,先呼后吸。所以这个吸也同样重要。上面我已经讲过,有泄就要有补,这样才能够全面和完整。而这吸气里头我也有两个地方比较纠结,一是舌抵上颚,是顶一下就放,还是一直就那么顶着?第二就是吸气时要不要收腹提二阴呢?我没有练过气功,所以第一个问题嘛就没有正解了,不过第二个呢我想了下,觉得不需要再收提着了,道理很简单:上面关上了,下面再不开,气怎么下得来呢?气下不来,就无所谓养气了嘛。
至于足和手的动作导引,这一阶段就暂且放一放,不要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先把第一阶段练纯熟了,等有感觉有心得的时候,再进行下一步不迟。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习惯,不要总是心气高,总是想在最短时间内全部掌握,能这样最好,如果不能就要懂得调整,不能轻易地选择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比起由于性躁导致事态不受控制而放弃,一步一步踏实地做,是不是会实际收获更多一些呢?
练习六字诀的第二次体会之抠细节
昨晚练习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问题:
1、单练口型的时候,觉得在细节上可以有所体会和掌握,但加上收缩腹部的动作之后,由于很不习惯这种动作,做的时候注意力有些集中在这一部分,而对于口型发音的精力就分散了。要把下腹部动作练到自然而然,随心而为,才能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口型上。而口型才是重中之重。
2、呼气和收腹同步进行。这一点上我有点想当然,我认为是以腹部收缩为发力的起点,然后再象赶气一样,气由腹部开始再过渡到胸部然后发音,请教了老师之后,及时为我纠了偏。
3、吸气的时候,下腹部还下意识地收着,虽说是“呼有意,吸无意”,但吸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
小结一下练习体会:
1、小腹有点热热的感觉。
2、做吹字功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做的不正确,感觉手臂有麻酥酥的感觉。
3、做嘻字功时,全身有一些清凉之感。
4、站得久了膝盖比较疼。
5、做嘘的时候,眼睛反而没有那种刺痛感,也不怎么流眼泪,可能是做的不正确的缘故。
6、做的时候,手指总是会紧张翘起。
练习六字诀的第三次体会之感觉
这几天,坚持每天晚饭后练习六字诀。我因为没有早起的习惯,加上早上时间太紧张,所以只有改成晚上练了,应该也是会有功效的吧!练习的时间不算长,每字六遍算一个周期,然后再加练个别字6或12次。说一点感受:
1、比较注意收腹提缩两阴。不知是否老是坐着的缘故,小腹不常收所以总是收不住,需要加强平时训练,顺便减减小肚子六字诀习练记之三——体会感觉。提肛还好,缩肾呢就有些疑惑,是不是需要用力将臀侧的环跳部位缩成两个窝呢?这样是不是和马老讲的“松静自然”不契合了?
2、念嘘字,这几天反而少有流泪和两眼刺痛的感觉了,不知是否效果减小或做的不标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确实可以清肝火,拌嘴生气了嘘完之后,想接着生气却生不出来了六字诀习练记之三——体会感觉。
3、呵字和嘻字念的时候,身上有一点清爽通泰的感觉。个人觉得这俩字儿最简单。
4、呼字,嘴形似乎尚可,但舌头总是不自觉地卷起。
5、不知道“口四”字,到底怎么把谢字音念出来,如果开颚的话就不可能发“谢”字音,是介于“谢”和“吓”之间的一个音,比较怪。身体也没有任何感觉。
6、吹字,也一样不是标准的“吹”字音,按照马老教的口型,应该是发“出”到“屈”字音,还有唇音是怎么回事?是说唇部因发音而受力颤动吗?
7、心情一定要轻松愉快。生完气之后练功,精神不能够很快集中,气很浮散不容易收拢,效果肯定也不好。
没有确定的标准可以依靠,总是一种脚不着地的感觉。在得到老师的亲自指点之前,只能如邓爷爷所说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啦!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揣摩所做的一切,是否契合了“道”。只要“道”的大方向不错,就算是动作做的不标准,也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练习六字诀的第四次体会之齿和牙
前几天,在网上搜资料的时候,看到有一些文章在写发音部位时说“唇舌齿牙喉”,当时我还觉得好笑,齿和牙不是一回事儿嘛!干啥要多此一字哩六字诀习练记之四——齿和牙!心里嘲笑一下也就过去了,没当回事儿。
我知道,口型是关键中的关键。可老还是在外围打转转,绷啊、撮啊、张啊、缩啊的,一边模仿着外形,但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有种茫茫然不知所谓之感。网上的资料似乎也不全面,要不就是我粗心没留意,资料里对每一个字发音的部位并没有特别详尽的叙述,印象中是有唇音、齿音什么的,但不知道真正的含义为何,只有自己拍着脑袋瞎猜,也不能确定到底对是不对。昨天在群里请教,广东的比尔给我发了一张五音对照表,才瞄一眼就知道是自己正需要的东西,堵了几日的困惑一下子就通透了,大喜啊大喜六字诀习练记之四——齿和牙!
所谓唇音齿音牙音等等,说的是每一个不同的字,牵动的是不同发音颤动部位,而齿和牙真不是多余的重复,牙是牙,齿是齿,同为牙齿但位置不同。这时也就明白了各种口型的变化,其实就是为了服务于发音的,通过口的不同形状将声音控制在正确的位置上,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味地在表面模仿,如同一具苍白的躯壳,而唯有灵魂的注入才能够焕发勃勃的生机,每一件事物的真正意义才是灵魂所住呵。
练习六字诀的第五次体会之小抬头
问自己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练六字诀?
2、这六个字的发音,你都真的正确地掌握了吗?能够做到张口就来,随心所欲吗?
3、身体上的动作可以和发音做到协调一致了吗?可以达到收放自如吗?
4、认真聆听自己的身体感受了吗?可以感觉到声音和脏腑是相通的吗?可以感觉到气的存在和导引线路吗?
5、从发音练习再到不发音练习,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提问自己呢?因为发现自己的自满心开始小抬头了六字诀习练记之五——小抬头。略有心得便膨胀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精髓,开始飘飘然了,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练习的初衷。且不要说“会做了”和“做得好”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单就这个“会”,现在做到了这一层了吗?
思考、研究、探索疑难点,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可需要清楚的是,这只是漫漫长路中的一小站而已。既需要有肯于钻研的心,也不要忘记了向前看看路。只有这样才会避免无止尽地在一个点上过多浪费,也同时能够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想要成功,不能只驻足于一点上,前面还有多远的路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一样东西,不是为了证明我行我懂我会,便撒开手玩儿别的去了,而是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才会回报给自己甜蜜的果实。
这也是修行。
练习六字诀的第六次体会之固定形状
通过这几天的揣摩发音位置和口形,我发现,光是研究方法还不够,因为理论和实际要结合着来,只有在实际中做的好了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前一个找到感觉了做的挺好,后一下就可能又没感觉了,很不稳定,多弄几次就会很烦燥,气急败坏地想扔一边不做了六字诀习练记之六——固定形状。所以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固定形状,当然这是需要一段时间反复练习才可以的啦!唯有如此,才可以做到效率最大化。下面我将自己的体会逐一叙述如下:
1、嘘字,过渡法。
这个字是我自己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