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饮食调理 > 第一章1肥胖的定义界定和影响因素 >
第一章1肥胖的定义界定和影响因素
1肥胖的定义、界定和影响因素
肥胖跟衰老不同,是一个完全可逆的过程。减肥的好处很多,我只说两点。第一,瘦下来的人会有少年感/少女感,不论身姿还是样貌;第二,一身轻松。我从不劝人减肥,每个人的相貌、体态、心态、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或胖或瘦,自我能接受就好。但如果你想变瘦,我倒是能帮到你。
(瘦身后的闫妮少女感十足)
肥胖按其成因可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原发性肥胖也叫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又称病理性肥胖,即因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生活中大约95%的胖子是单纯性肥胖,剩下5%为继发性肥胖。本书所讨论的肥胖都是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要交给医生,我帮不上忙。当然,我也会拿出一节简单讲一下如何鉴别继发性肥胖。
我研究减肥多年,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肥胖。很遗憾,关于肥胖的定义,科学界目前并没有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甚至连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BMI界限,也会根据地区和人种而有所不同。既然如此,那我们先看看人体组分吧,这对我们理解肥胖和减肥特别有意义。人体大约由60种化学元素组成,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称为体成分,保持体成分结构比例均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从两个视角入手分析。
首先从最直观的组织器官视角解析,一个身材正常的普通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骨骼肌,大约占体重的40%;然后是脂肪组织,大约占体重的12%~25%;然后是骨骼和血液,分别占体重的7%和8%;剩下的部分就是内脏、皮肤等其他组织了。如果个体比较胖,脂肪组织占比就会相对高一些。
然后从生物化学视角解析,人体含量最多的体成分是水,约占人体重量的60%~70%。正如宝玉所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呃,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男性身体里的水含量比女性多。男性的肌肉含量普遍高于女性,肌肉中的水分又是大头。而女性的脂肪含量普遍高于男性,脂肪组织中的水含量很少。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跟女性比起来,男性更像是水做的。除去水,人体含量第二多的就是脂肪,大约占人体重的12%~25%。然后是蛋白质,约占人体重量的15%~18%,剩下的就是骨矿物质(骨骼)和软组织矿物质(体液中的电解质)。
这里涉及到几个概念,脂肪重量(fatmass,FM)和去脂体重(fat-freemass,FFM)。FM是人体内的脂肪总重量,包括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内脏中的脂肪和肌肉中的脂肪等,即体内所有脂肪的重量;FFM是指除去人体内所有可能提取到的脂肪之后,剩余部分的重量。FM与FFM简单的把人体分成了两部分,相当于把人体整个打散了,先提取脂肪的重量FM,剩下的就是FFM。因为当今法律不允许将人体打散,所以这两个数据无法直接得到,只能通过化学分析计算,于是又提出了另一个名词——瘦体质(leanbodymass,LBM)。LBM是除去脂肪组织后,机体所有其他组织的重量,是人体内的所有非脂肪细胞的组织成分之和,它包含各种脏器、骨髓、神经组织内部少量的必需脂肪(这个数据还是有办法在维护人体完整状态下得到的)。当然,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本书中的FFM可以简单的等同于LBM。
(肥胖是FM过大造成的体重大)
医学上将肥胖定义为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过多而导致的一种不健康状态。也就是说,肥胖是因为FM过大造成的体重大;如果是因为FFM过大造成体重大,则不属于肥胖。这是我能找到的关于肥胖的最好的定义。但是很可惜,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来界定肥胖。我查看了多个学科的肥胖定义,虽然大家都倾向于用脂肪含量来界定肥胖,但几乎每个学科给出的数据各不相同。综合看来,我倾向于以下数据:男性体脂率超过20%为超重,超过25%为肥胖,超过30%为重度肥胖;女性体脂率超过25%为超重,超过30%为肥胖,超过35%为重度肥胖。这几个数据了解下就好,千万不要记住,它们的现实意义并不大,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普通人几乎无法准确地检测出体脂率。你会可能会问:不是有体脂秤吗?是的,它的名字叫体脂秤,可并不代表它能准确地测出体脂率(下文会有介绍)。不过体脂秤这几年确实卖得非常火。由此可见,一个好听的名字能很大程度影响主人的命运。各位,给孩子起名一定要慎重。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普通人群,专家通常用两个指标来界定是否肥胖:一是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二是腰围。
年,比利时的数学家Quetelet(代表作《社会物理学》,很神奇吧)建立了一个体重对身高的指数,如今被称为体质指数,计算公式BMI=W/H2,即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取千克,身高单位取米。Quetelet认为一个良好的指数应当能消除人体高矮对体重的影响,还要与体脂肪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事实证明很难兼顾)。通过公式可以发现,BMI取的是整体体重,并没有区分脂肪和肌肉重量(没有区分FM与FFM),也无法区分脂肪的分布位置。对于一般人群,BMI直观好用,便于计算数值,这是它的优点。但对于那些骨骼肌过于发达或身高萎缩的个体来说,有较大误差。因此BMI指数对运动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5岁以上老人不适用。对于不同地区和人种,身体内的脂肪含量各不相同,因此BMI的对肥胖的界定值,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所不同。
(BMI缺陷:只与身高体重相关)
国际生命科学院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对我国21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等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据此提出中国的BMI标准:小于18.5为体重偏轻,18.5~23.9为中国成人正常体重范围,24~27.9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
第二个指标是腰围。腰围数值越大,腹部脂肪越多(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这种肥胖为中心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我们这里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的标准:85cm≤男性腰围<90cm,8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型肥胖前期(超重);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型肥胖标准(肥胖)。测量腰围时,要求被测量者呼吸平稳、身体垂直站立,两脚自然分开30cm左右,使体重均匀分布。在腋中线髂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使用无弹性的软尺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进行测量,测量值精确到1mm。
中医又是如何看待肥胖的呢?中医讲如果有面肥颈壅、项厚背宽、腹大腰粗、臀丰腿圆、行动笨拙、动则气急等特质,就可以判定为肥胖。这个定义主观性太强,对于超重和轻度肥胖来说不好拿捏。不过有趣的是,在中医看来,肥胖不应以肥胖程度划分,而应分为需不需要治疗两种情况。不需要治疗的肥胖是正常肥胖,只需注意控制体重,注意饮食和体育锻炼即可;需要治疗的肥胖,则需要对症下药进行医治。中医的这种理念注定了中医减肥的冰火两重天。身体健康的肥胖,中医无法治疗,无效果;有疾病症状的肥胖,中医可归因治疗且有效。
遗传、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都是影响肥胖的因素。
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性,父母肥胖会增加子女肥胖的几率。双亲体重正常,子女肥胖发生率约为10%;双亲中1人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约为40%;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遗传因素影响对脂肪的分布位置影响尤为显著(遗传体型),此外还影响个体的机体功能,如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和运动的热效应,即能量消耗受遗传因素影响,肥胖个体能量消耗较正常体重人群的差别可达30%~40%。为了下一代,各位可要控制好体重奥。别太当真,很多遗传因素其实改变不了;也别太不当真,吃得太好太多容易把下一代养肥,下面马上提到。
年龄对肥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年龄增长,所有人都趋向肥胖,不论男女。体重的大幅度增长期基本都发生在25~34岁之间,正是人生最美妙的诗酒趁年华,肥胖也不甘被落下。此后的体重增幅较慢,然后在55岁之后开始下降。注意,这里说的是体重增幅,类似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加速度。
第二,幼儿时期发胖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数目都增加;成年后变胖的人,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数目不变。当我们体重减轻时,脂肪细胞体积会变小,但细胞数目不变。所以从小就发胖的人,减肥会更加困难一些。家长们一定注意,不要将孩子养成小胖子,那会增加他们成年后减肥路上的负担。
我们前面讲过,肥胖按其成因可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原发性肥胖也叫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体质性肥胖是由于20~25岁前营养过度,加上遗传因素影响所致的肥胖,由脂肪细胞增生和肥大所致;获得性肥胖一般在20~25岁以后,由于运动量不足、营养过剩或遗传因素,由脂肪细胞肥大所致。体质性肥胖脂肪细胞多且肥大,减肥相对不容易,可以理解为易胖体质;获得性肥胖脂肪细胞不多,只是肥大,减肥相对容易,可以理解为易瘦体质。
总结起来,肥胖与年龄的关系告诉我们一个事情:25岁是个坎啊。大多数人是25岁之后胖了,属于获得性肥胖(易瘦体质),少部分人是25岁之前胖了,属于体质性肥胖(易胖体质)。所以说成年前控制肥胖很重要,几乎影响一生。真羡慕谭咏麟,永远的25岁。
性别可影响脂肪分布位置。脂肪根据其储存位置可分为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肌内脂肪,在正常人体中的分布大约如下:50%储存在皮下脂肪组织中,10%~15%分布在肾脏周围,10%~15%分布在肠系膜、胃网膜及腹膜下,5%分布在肌间质。女性的皮下脂肪含量约为男性的2倍,主要分布在胸、腹、臀和大腿等部位的皮下,保温保湿效果良好,看起来更显珠圆玉润,肤如凝乳,曹雪芹大概正是因为看到许多颜如玉,才借宝玉之口说出“女人是水做的”吧。
肥胖者因为脂肪分布位置不正常,所以与这个正常比例有所不同。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分为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和臀腿型肥胖(外周型肥胖)。腹部型肥胖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腔内脏周围和腰腹皮下组织,其余部分相对较为匀称,其形象看起来像苹果,也叫苹果型肥胖。臀腿型肥胖的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皮下组织,其形象看起来像鸭梨,也叫梨形肥胖。这两种肥胖需要注意,一是全身都胖,但是这两个位置胖得更明显;二是苹果型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更坏,因为内脏脂肪更容易血液中直接释放脂肪酸(梨形肥胖主要是皮下脂肪,相对好一些,只是相对);三是各年龄段男性和更年期之后的女性更容易形成苹果形肥胖,育龄期女性大多数是梨形肥胖,雌激素容易造成梨形肥胖;四是无论男女,内脏脂肪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哪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明明是衣带越来越显瘦)。女性内脏脂肪含量上升时,其血清雄激素和皮质醇浓度一般也升高。
(当代青年生活缩影:美食、饮料、手机、沙发、瘫一天)
生活习惯对肥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饮食习惯。不论是体质性肥胖还是获得性肥胖,都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引起的,机体内大部分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摄食过多、膳食结构失衡、不良进食习惯、压力过大等是影响能量超量摄入和储存的主要原因。摄入高脂食物,血脂升高,可直接转变成体脂;摄入大量糖类,也能使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经脂蛋白酶催化,使体脂合成增多。体力劳动支出减少、久坐时间延长、运动量减少等是能量支出减少的主要原因。
成年人的能量消耗主要有三个方面:基础代谢、日常活动、食物热效应(少儿比成人多了一项身体成长),所占总能量比例大约分别为60%~70%、20%~30%、10%。
最后还要提一下中医,中医认为肥胖主要与禀赋、饮食、劳逸、情志、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脏腑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关系密切,如脾肾阳虚、肝失疏泄、脾胃实热均可引起肥胖,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阳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常兼有水湿亦兼有气滞、血瘀。读不懂不要紧,可以这样理解:一些西医检查并无症状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在中医诊断可能是有病征的,并且可以得到多种手段且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