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三针膝三针五龙针
背三针特效疗法
主治:膝关节炎,滑膜炎,骨性关节炎,关节痛及各种关节疾病有显著效果。
方法:用左手提起椎旁肌肉,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皮下即可,然后拔火罐20分钟,时间太长易起泡,太短则达不到疗效。有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位置:胸椎5.6.7棘突左右旁开1cm处。
膝三针疗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
①选穴:取患者双侧三阴交、行间和阳陵泉。
②操作步骤:患者平卧伸膝位,取75%酒精常规消毒,取直径0.25mm,长40mm的针灸针(佳辰牌无菌针灸针),分别刺人三阴交、行间和阳陵泉穴,行间进针0.5~0.8寸,三阴交和阳陵泉进针1~1.5寸,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每次间隔1~2天),4周1个疗程。
祖国医学《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合,合而为痹。”《金匮要略》强调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是历节病的发病机理。人到中年以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又因饮食劳倦、情志内伤,加重了脾胃及肝肾的虚损;又因精气不足,膝关节抵抗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与瘀血痰浊相互胶着于膝关节,加重了膝部筋骨的病变,使之缠绵难愈。这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所在。此证本虚标实,而多以本虚为主。
行间乃足厥阴肝经之荥穴,五行中属火,故泻之能清化湿热。《甲乙经》日:“腰痛不可以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
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五行中属土,又为八会之——筋会,故具有舒筋活络、助肝运湿之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日:“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三阴交乃是太阴、厥阴、少阴之会,脾主运化荣肌肉、肝主藏血以柔筋、肾主藏精以充骨,故调理三阴交则健脾疏肝益肾并举,肌腠、气血筋骨兼顾。《甲乙经》日:“三阴交主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千金方》日:“髀中痛不能行,足外反寒,胫寒不得卧。”三穴合之,共奏化湿清热、行气活血、疏经活络之效。故此三针合用治疗骨痹有较好的效果。
五龙针法
五龙针主要有颈五龙、胸五龙、腰五龙。
总的来说五龙针法,主针直刺主穴,其余四针针尖向主针斜刺,取导气血向主穴汇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针法也不一样,中医叫辨证施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有这么个原则。
但是我这个针进得比较深,其它大夫扎针也就一寸或一寸半。我扎三寸半。
五龙针法分为:颈椎五龙、胸椎五龙和腰椎五龙针法,主治疾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症、肾亏、肾虚、肾寒、腰肌酸软、胸背疼痛沉木、肩胛风寒、脊柱炎、脊髓空洞症、脑供血不足。
一、颈椎五龙针:
1、定位:
风府穴——正坐位,头稍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一寸处,项韧代、项肌中、深部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枕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分支。
风池穴(双)——腑位或坐位靠椅背,双上肢放在胸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方之间凹陷中。
大杼穴(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分支,浅层有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2、操作:用1.5寸或2寸毫针刺入穴位,进针后患者感到胀、酸、麻木、触电串导感,腑位最佳。
3、主治:颈椎综合症、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压迫神经、供血不足、头痛、头胀、头晕、颈部发直、发挺、肩背疼痛、手麻木、肩周炎、上肢半身不遂、网球肘、上肢静脉炎、肌肉萎缩(神经元病)。斜痉、颈头摆动、书痉、癫痫、癔病、臂丛神经麻痹。
4、注:
①、风池穴——双穴和大杼穴双穴进针。
②、风府一穴,以上五针为颈椎五龙针。
③、进针后针感强,反映大为最佳。
④、每根针用黄铜、紫铜或不锈钢细丝作针柄盘在针柄似龙而得名,胸五龙和腰五龙同颈椎五龙一样称。
⑤、历史上曾有拐子针、扁针、骨针、石针、铜针、金针、银针等。
⑥、穴位后方代双字为两个穴位(一名两穴)。
胸椎五龙针法:
1、肺俞穴(双)
(1)定位:第三胸椎赖突下,旁开1.5寸处。内有斜方肌、菱形肌、深部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分支,第三、四胸神经后支肌支。
(2)操作:选定穴位后用1.5或2.5寸毫针经穴位消毒后刺入穴位,最佳斜刺,直刺慎用,不可用玄臂进针法。
(3)主治:咳嗽、气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胸闷痰盛、哮喘、肺疾、胸背疼痛、脊柱炎、脊柱强直、痛、发热、癔病、交位截瘫、呼吸困难、胸椎骨质增生、半身不遂、肋间神经痛、代状疱疹、斜痉、周身抽动或半身抽筋
2、心俞穴(双):
(1)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2寸毫针。
3、身柱穴——
(1)定位:后正中线上,在第三胸椎棘下,凹陷中。
(2)操作:患者俯位或坐位,老者俯位,体壮者可选坐位,体型端正,取穴准确,进慢针,不可急促进针。用1.5寸或2寸毫针刺入穴位,可用3—5寸斜刺穴位,针感强,反映胀、酸、麻沉木。
(3)主治:脊柱炎、高位截瘫、热症、头痛、癔病、胸椎骨质增生、腰背强直、肋间疼痛、疱疹、乳腺增生、颈椎综合症、双手麻木、擅抖、帕金森综合症、上身摆动、书痉。
注:
①、在采用颈椎五龙针法和胸五龙针法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体形、病情选用。
②、取穴时双上肢放在胸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③、进针时随时听取患者的反映情况,不可任意推进针,要达到适度为宜。
另一胸五龙针穴位:
1、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2、厥阴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3、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
具体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2.5寸毫针45度角进针,平刺推进.留针30分钟.
三腰椎五龙针穴位:
1、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2、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3、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
具体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2.5寸毫针45度角进针,平刺推进.留针30分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