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患病病因 > 瞳孔形状异常,这个罕见的病理现象你了解吗 >
瞳孔形状异常,这个罕见的病理现象你了解吗
这两幅瞳孔图片看似相同,但经过处理后的第二幅更为清晰。你或许会误以为这是猫的瞳孔,然而,这是真实的人的瞳孔。在病房查房时,我凭借神经科的专业素养偶然捕捉到了这一罕见现象。当时拍摄条件有限,相机不佳,加之反光影响,导致图片不够清晰。但随着现今图片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终于得以将其呈现得如此清晰。这幅瞳孔照片的珍贵与奇特,源于以下两点: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正常人的瞳孔形态通常不会呈现直立的椭圆形,除非发生罕见变异,但目前尚未有相关报道。实际上,这种形态更常见于猫等动物,在光线强烈的环境下(如中午时分),它们的瞳孔会呈现这样的形态。因此,在自然情况下,这种瞳孔形态在人类中极为罕见,甚至可能一生都难以遇见。2、要获取照片上显示的这种瞳孔形态,在病理学上同样被视为非常罕见。这是因为瞳孔是由虹膜的游离缘所组成,其上分布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平滑肌。一种是环形的括约肌,它负责管理瞳孔的收缩;而另一种则是呈发散状的平滑肌,它则负责瞳孔的扩大。这种特殊的瞳孔形态,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更别提在照片中捕捉到了。支配瞳孔扩大肌的植物神经是交感神经,它沿着脑干、颈髓、颈内动脉、海绵窦和眶内等路径分布。然而,临床中交感神经发病的情况较为罕见,即便发病,也通常表现为瞳孔扩大肌的均匀瘫痪,出现瞳孔缩小、强直瞳孔等症状,与照片中显示的瞳孔形态不符。
另一方面,支配瞳孔括约肌的植物神经是副交感神经。这条神经起源于中脑的缩瞳核(埃魏氏核),随动眼神经穿行,经过中脑髓内、脚间窝、颅底、海绵窦和眶内等区域,最终支配瞳孔括约肌。在副交感神经的任何走行路径上发生病变,都会导致瞳孔均匀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由于副交感神经纤细如发丝,局部的病理损害往往容易对其造成完全损害,偶尔在早期可见到瞳孔舞蹈样不规则运动,但这种症状通常是一过性的。因此,从病理学角度来看,也不具备形成照片中所示瞳孔形态的条件。那么,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制造出这种独特的瞳孔形态呢?通过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唯一可能的地方就在于缩瞳核。缩瞳核,作为动眼神经核的一部分,其尺寸仅为米粒大小(约5mm),而它所支配的瞳孔环形括约肌却需要高度有序的调控。要形成照片中所示的椭圆形窄瞳孔,就必须精准地损害缩瞳核的一部分,从而导致部分瞳孔括约肌的瘫痪。这无疑是一项极为精细的挑战!
动眼神经核团坐落于中脑平上丘水平的导水管腹外侧,由大脑后动脉的长旋支供血。在临床上,脑血管事件通常涉及多个神经结构的损害,而单独的缩瞳核损害导致瞳孔散大和瘫痪的情况极为罕见。更何况,要仅损害缩瞳核的一部分,这简直就像是医学上的奇迹!
该病例来源于一位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他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除了瞳孔的异常表现外,并未发现其他神经阳性体征,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若要归因于血管因素,那么极有可能是一根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所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