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胸椎错位引起的肩周炎针刀解析第12

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颈胸椎错位引起的肩周炎临床检查有何特点?其发病机制如何理解?

1

答:对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肩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颈、胸椎错位是引起该类肩周炎的根本原因。

早期患者均可在C3~C7椎旁找到压痛点,触摸到横突轻度前移或侧摆式错位,在锁骨上窝发现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下椎颈椎、上胸椎45°斜位x光片,可显示患侧1个或多个椎间孔中的钩椎关节移位或钩椎关节与后关节同时错位,致椎间孔横径变窄,病程较长或年龄较大者可见钩突部位骨质增生。

用正骨手法调整颈椎钩椎关节错位,可使肩部疼痛症状迅速缓解;对早期因为疼痛不敢活动肩部的肩周炎患者,治疗后可迅速改善症状。

一般情况下,颈椎病的关节功能紊乱多表现在关节突关节错位,出现颈肩臂手疼痛综合征,没有运动障碍。而肩周炎患者的特点是疼痛伴关节活动受限,钩椎关节前错位可直接压迫或牵拉刺激脊膜返回支,引起神经性的肌肉痉挛性疼痛。若能及时调整骨关节错位,肩痛即可缓解。如果错位未能及时纠正,将导致脊膜返回支损害引起其支配的椎间孔内骨膜反应(无菌性炎症)及关节囊渗出水肿,继发性地加重前后根神经受压迫,加重肩关节周围肌痉挛性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发展成肩关节周围炎。

钩椎关节构成椎间孔的前壁,与颈神经根的运动神经纤维最近,一旦受损主要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

该类肩周炎患者在肩周局部治疗常迁延不愈,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临床治疗时,不仅要矫正颈椎错位,还要针对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进行针刀常规松解治疗,才会有较好的疗效。

总有一个比你忙的人在学习!

视野延伸、拓展思维、博采众长、择善而从

快来测测肩周炎离你有多远

肩关节周围炎的分型、分期、分度及治疗——中国针刀

“蝴蝶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肩周炎中的运用

关于肩周炎(收了)

下一讲

第七章肩部临床问题

书中提到肩周炎。进针点为“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处.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我个人理解为,进针点就是“喙突”及“肱骨大结节”处。若将毫针用针刀代替,在肩部穴位施行手术,按照“人体信息反应系统”理论分析应有疗效,请指教。

阅读是一种智慧!

分享是一种美德!

觉得此日志不错的话、那么别忘记转发一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也看看!

觉得不错请点赞、留言、分享?针刀人之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mh.com/wahl/10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