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报文献进展1针刺重建腕管综合征的初

正中神经在手腕处的压迫被称为腕管综合征(CTS),是最常见的压迫神经病变,占神经压迫类神经疾病的90%。在手术治疗重度CTS之前,通常推荐保守治疗,针灸是一种保守的治疗选择。然而,针刺影响CTS主观/心理(如症状报告)和客观/生理(如正中神经传导研究)结果的神经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CTS患者表现为患手对侧大脑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灰质体积和皮质厚度减少,与异常正中神经传导相关。该试验探索了电针后正中神经传导的改善与局部与远端电针靶向的S1邻近白质微观结构的可塑性的相关性。

01

纳入标准

1 20-65岁。

2 轻度/中度CTS患者,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疼痛/感觉时间大于3个月。

3 轻度CTS患者感觉神经传导延迟>3.7ms,中度患者>4.2ms。和/或与尺感觉神经潜伏期患者相比延迟>0.5ms,但有正常的运动传导。

排除标准

1 MRI禁忌症,糖尿病史,类风湿关节炎,腕部骨折并直接损伤正中神经。

2 目前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

3 严重鱼际萎缩。

4 既往针灸治疗CTS。

5 非正中神经卡压,颈神经根病或脊髓型颈椎病,全身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的心血管、呼吸或神经系统疾病、血液恶液质或凝血障碍或目前正在使用抗凝治疗。

34名20-65岁的健康对照受试者也被纳入基线神经影像学比较。

02

针刺治疗

疗程:16次电针治疗:3次治疗/周,3周;2次/周,共2周;1次/周,共3周。

取穴(图1):

局部电针组:外关,大陵。

电针:2Hz20min。少海、曲泽、腕骨、阳溪、手三里和尺泽中选择三个。

远端电针组:三阴交和中封(患肢对侧)。

电针:2Hz20min。阳陵泉、太溪和商丘。

假针置于SH1(保持该程序的可信度)。

假电针组:SH1和SH2,连接电极,SH3;患肢对侧SH4、SH5上。

03

观察指标

1 临床结果:BCTQ(波士顿腕骨T管综合征问卷):由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组成,在基线、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时进行。

2 MRI结果:

1)S1皮质功能磁共振成像:S1功能可塑性的主要指标被定义为电针后指2/指3(D2/D3)分离距离的变化,在基线和治疗后进行。

2)S1邻近白质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受试者各向异性分数进行统计比较,在基线和治疗后进行。

04

结果

1BCTQ(图2):

1)三组针灸治疗后BCTQ症状严重程度得分均有所降低。

2)局部电针组与远端电针组无组间差异,故合并为电针组进行后续分析。两组治疗后均立即显著降低了BCTQ症状严重程度量表得分。

3)基线与3个月随访的比较显示,电针组有显著百分比的改善,假电针组仅保留有改善趋势。电针组中,局部电针组与远端电针组均显示3个月时BCTQ症状严重程度量表显著降低。

2神经传导研究(图3):

1)神经传导研究的主要临床结果是正中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

2)两个电针组无组间差异,故合并为电针组进行后续分析。电针组与假电针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电针后正中感觉神经潜伏期显著降低,假电针对传导潜伏期无显著影响。

3)电针后正中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的减少与BCTQ症状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3fMRI的体感皮层测绘(图4):

1)以D2/D3分离距离作为主要结果。

2)两个电针组无组间差异,故合并为电针组进行后续分析。电针组与假电针组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无时间交互作用:电针组D2/D3分离距离显著增加,假电针组无显著增加。

3)与假电针组相比,局部电针组显著增加了D2/D3分离距离,而远端电针组无显著差异。

4)3个月随访时,D2/D3分离距离的变化与BCTQ症状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与治疗后即刻BCTQ症状评分的变化无关。

4DTI(图5):

1)与健康成人相比,CTS患者在邻近白质的四个不同簇内表现出更高的分数各向异性(FA)。

2)与健康成人相比,CTS患者同侧S1手和腿区的桡骨弥漫性降低。

3)电针组FA与中位感觉神经潜伏期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假电针组与其则无相关性。在局部电针后FA变化与中位感觉神经潜伏期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同侧腿区,远端电针后FA的变化与中位感觉神经潜伏期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05

讨论

电针后正中神经潜伏期的改善确实与S1邻近白质FA减少有关。虽然电针和假电针都能减轻CTS症状,但电针在改善神经生理结果方面优于假电针。神经传导研究的治疗后改善与治疗后白质微结构的躯体局部特异性改善有关。正中神经潜伏期的改善与电针后对侧S1手区、局部电针后同侧S1手区、远端电针同侧S1腿区相关。

虽然远端电针可以通过间接调节S1半球间神经调节通路调节正中神经功能,但局部电针既可以通过间接途径(如S1对局部神经血管中枢自主控制的影响),也可以直接通过(如直接轴突反射对局部神经血管的控制)调节手腕正中神经功能(图6)。

电针后皮层D2/D3分离增加预测了3个月随访时症状严重程度的持续降低,因此可将S1的改善可与长期临床结果的预测联系起来,直接预测长期症状改善(图7)。

来源:Maeda,Yumietal.“Rewiringtheprimarysomatosensorycortexincarpaltunnelsyndromewithacupuncture.”Brain:ajournalofneurologyvol.,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mh.com/wadwh/1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