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治疗医院 > 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形态学 >
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形态学
欢迎 16具成人完整颈椎标本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性别、出生地域及年龄不详,肉眼及X线摄片观察标本未发现结构破坏。使用64排螺旋CT(TOSHIBAAquilion)及DR-X线机(PhilipsVM)进行拍摄。
1.2方法
1.2.1影像资料获取固定标本于支架,使用64排螺旋CT(TOSHIBAAquilion)采集16具颈椎标本的断层扫描数据,层厚为7mm,球管电压kv,电流80mA。然后改变标本的体位,在同一扫描条件下再次行CT扫描,利用DR-X线机(PhilipsVM)采集互成直角的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曝光强度71kV,Am,投照距离0cm。
1.2.2颈椎间孔的形态学数据测量采用医学影像处理软件MIMICS17.01(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对获得的颈椎离体标本CT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显示颈椎C2至C7各节段骨性结构的三维形态,并以“.stl”的格式导出。以第一次CT三维重建数据作为X线2D/3D配准模板,与导入的颈椎正侧位X线影像配准,实现2D/3D配准(图1),从而还原出颈椎X线正侧位片骨结构的三维形态获得配准后数据。以第二次CT扫描作为对照组数据。利用RapidformXOR3软件测量配准前、配准后各椎间孔的参数。以C2~C3右侧椎间孔内口面积为例,在RapidformXOR3软件中,选择C3椎弓根上表面椎管边缘上的两点及相对应的C2椎弓根下表面椎管边缘上的两点,过这四点追加参照平面,则该平面为椎间孔切面,连结椎间孔内口轮廓线,创建面片草图,根据图片草图拉伸0.01mm得到椎间孔内口模型(图2),模型的表面积即为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内口所在平面,下位椎体椎弓根前后缘的距离为前后径,相邻椎弓根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上下径。分别测量C2/3至C6/7椎间盘双侧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所有指标均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独立测量,并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准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配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示配准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精确度以(x±s)表示,x为配准前后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S为配准前后差值绝对值的标准差。精确度的数值越大表示精确度越低,反之,数值越小表示精确度越高。准确度以百分数表示,准确度的数值越大,表示可信度越高,准确度=(1-
配准后-配准前
配准前)×%。
2结果2.1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2D/3D配准前后的比较
本研究共测得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各个。2D/3D配准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0.05,表示配准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准确度与精确度
如表2所示,2D/3D配准前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的准确度均在94%以上,说明2D/3D配准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精确度方面,椎间孔面积精确度为(1.27±1.16)mm2,前后径的精确度为(0.30±0.27)mm,上下径的精确度为(0.32±0.28)mm。
3讨论颈椎间孔是由相邻脊椎的椎弓根上下切迹构成的骨性管道,前缘为钩椎关节,后缘为关节突,多呈椭圆形。椎间孔严格来说是一根神经管,是一个三维结构,上部较宽,下部较窄,呈漏斗型[5]。内口和外口是颈脊神经在椎间孔的入口和出口,分别由椎弓根的内、外侧缘和椎间孔前后壁构成。颈椎间孔内颈神经根受累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的原因,椎间孔的大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6]。
Humphreys等研究发现,同样存在骨性椎间孔退变的患者中,无症状的患者其颈椎间孔的面积、上下径和前后径均大于有症状的患者[7]。
颈椎X线片是目前临床上显示椎间孔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骨质改变是X线片的直观价值,其中,颈椎正侧位能提供较多信息。然而,因颈椎在解剖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结构复杂的椎体用普通正侧位检查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反映所有颈椎间孔的情况,更无法直接测量颈椎间孔面积等形态学参数。而三维CT虽然可以准确的显示椎间孔的情况,能获得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但是CT检查放射剂量大,其测量体位采用卧位,无法反应颈椎的日常生理姿势,在多角度测量颈椎椎间孔形态的情况下需要多次的三维CT扫描,无法直接动态观察颈椎不同体位下椎间孔的情况。
2D/3D配准技术是指对已知的三维结构通过二维平面图像进行位置配准,再现三维结构的位置关系的一项技术[4]。该项技术最早报道于年Bullitt等[8],并被应用于脊椎微创手术[9,10]、鼻咽癌放疗验证照射野位置[11]及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12]等研究。2D/3D配准技术将X线图像与CT三维数据进行配准,可以优势互补,使两种成像技术更好得为医学服务。Tomazevic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2D/3D图像配准方法具有精度较高的优势[13]。Wang等[14]报道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建立双平面X线影像配准系统,实现了脊柱在体运动检测,并测量了腰椎负重时椎间盘[15]、椎间孔[16]的形态学参数。本研究通过应用2D/3D配准技术测量离体标本颈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与配准前(三维CT)测量所得的数值相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表明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是可行的,它在测量椎间孔形态学参数上与三维CT重建技术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我们的前期实验结果是相符的。此外,在测量的准确度方面,通过统计分析,2D/3D配准技术测量的准确度均在94%以上,其中,椎间孔面积测量的准确度为96.77%,说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精确度方面,前后径和上下径的精确度均在0.5mm以内,而椎间孔面积的精确度在1mm2左右,说明该技术同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为今后精确评估在体解剖形态提供了实验依据。
当然,应用2D/3D图像配准方法测量颈椎间孔面积同样存在缺陷,由于需要采用手工配准,配准所需时间较长,速度慢;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将围绕快速的配准方法及客观准确的测量方式开展。
版
权
声
明
本文刊载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第34卷第5期,系本平台首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掌握这七大最常见癌症的早期症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