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讲坛神经竟然也能被调控看看专家

年,美国和欧盟几乎同时公布了大型脑科学计划,年美国对脑研究计划项目进行了细化,提出要在十年内投入45亿美元,目的就是要认清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及工作方式,帮助医生开发诊断大脑疾病的技术。欧盟则认为他们约1/3的人口会患上与脑有关的疾病,几乎影响所有的欧洲家庭。如今,不少中国科学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推出我们的脑研究计划,因为大脑太神秘,它对我们健康的影响太大,尤其是当我们步入老年社会以后。

神经调控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又格外热门的大脑相关研究领域,我们借助它治疗疾病,也借助它探索大脑。那么神经调控技术是什么?医生们又是怎样利用它治病的呢?

神奇的神经调控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

神经调控技术是在神经外科、立体定位技术、医学影像学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神经调控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脑深部电刺激(DBS)、脊髓电刺激(SCS)、迷走神经刺激(VNS)等。我国于年引进DBS以来,神经调控得到了长足发展,治疗的疾病也由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和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拓展到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厌食症等精神疾病,以及疼痛、癫痫等。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医生用神经调控技术治疗的疾病有个共同特点,这些疾病往往没有明确的致病灶,只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找不到“病根儿”的疾病,医生称它们为功能性神经疾病。

在神经调控技术出现之前,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这些功能性神经疾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病情格外严重时才会考虑外科手术毁损脑内神经核团。药物治疗疗效有限,毁损神经更是简单粗暴,那时候的患者真的是相当痛苦。

不过,也正是核团毁损手术帮人们开启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大门。在最初的毁损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电极对脑周围结构进行电刺激,以确认毁损的位置。在年一位名叫Benabid的教授在手术中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流高频刺激时偶然发现,电刺激就可以缓解患者肢体震颤的症状,其效果与核团损毁手术相似。由于这个意外的发现,以及毁损手术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科学家开始尝试使用对脑组织损伤轻微且作用可逆的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疾病,并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尝试。如今,神经调控技术在众多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凸显了创伤小、效果稳定、可调可逆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目前,清华大学研发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设备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且能通过植入脑内的电极采集记录脑电活动信号,再通过无线方式,将这些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为科学家提供第一手大脑工作的信息。因此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手术不仅是治疗手段,也是科研利器,甚至有些人认为它可能就是将来脑研究计划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有专家预测,目前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手术治疗的疾病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脑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神经电刺激手术适应证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电子药神经调控的新生代?

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郝红伟

电子药是一个微小的电子设备,植入目标组织后可以检测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并可以和体外控制系统联络,然后通过改变这些电信号达到治病目的。就在去年8月,全球著名的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宣布将与谷歌联手建立一个专注于电子药物开发的新公司。研发人员信心满满,认为产品最快可在10年内上市,但也有人觉得这只是科幻故事而已。那么,电子药到底是什么,它和神经调控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于上述近乎科幻的前景展望,广义概念的电子药其实已经出现并得到应用:近年来大热的“神经调控技术”即被很多医生生动形容为“电子药”。此次医疗巨头介入此领域让“电子药”再次被广泛







































中科医院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mh.com/wahl/7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