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基本常识 >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非小事一分钟自测你离 >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非小事一分钟自测你离
来源:首都医科医院骨科
作者:费琦杨雍安宁
无论是否亲身体验,你也一定遇到过这些情况,一位老年妇女步态蹒跚,拄着拐杖,在阳光下散步,同时还伴随着那日渐变矮的身高和越来越严重的驼背。又或者同样一位老年女性从很低的地方摔倒,亦或是在没有受到暴力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突然无法动弹,疼痛不止,更有甚者摔倒时无意识地用手撑地却遭遇了腕部骨折。这些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见到的例子,都预示着同一种病症,那就是骨质疏松症!而绝经后妇女正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现如今我国40~49岁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约为4.3%,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为32.1%,65岁以上人群甚至高达51.6%。
而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超过40%的妇女将经历至少1次骨折。约35%的女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的50%可能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给予足够的重视是极其必要的。
01
绝经后妇女为何会出现骨质疏松?
人体内的骨代谢好比一个天平:一侧是骨质形成量,另一侧是骨质吸收(流失)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各种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人体与骨骼相关的各类激素水平都随之下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雌激素水平下降,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等激素水平也随之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引起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1,25羟维生素D3的生成与活性降低,减少肠道钙的吸收;二是增加了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敏感性,致使骨吸收增加,骨质丢失;三是降钙素(CT)水平降低,增强了破骨细胞的活性,骨吸收自然随之增多。钙的吸收减少而流失量增加,体内的钙储量只能越来越少。
因此骨代谢的天平渐渐倾斜,可以想象到骨内孔隙变大变多、骨皮质变薄、骨密度变小,于是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就慢慢显现了。02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有哪些表现?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该病起病隐匿,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患有骨质疏松症。
患者可有腰背部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接着摔倒、跌落甚至无暴力的情况下均会出现骨折,严重时还会出现身高下降和驼背等脊柱变形的症状。
03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危险因素?●固有因素(不可控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非固有因素(可控因素):低体重、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度饮酒、饮过多咖啡、体力活动缺乏、制动、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固有因素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无法改变,但是对于这些非固有因素,我们是完全可以进行控制的。因此从现在起远离这些临床危险因素,也是绝经后妇女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又一重要手段。04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和现状?
01
诊断
临床通用指标:发生脆性骨折或骨密度低下,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因此发生脆性骨折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目前尚无直接测量骨强度的临床手段,故采用骨密度测定作为定量指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骨密度用T值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T值≤-2.5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02
现状
我国绝经后妇女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知晓自己患病的比例却非常低,有报道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也仅为7.0%。随着现实生活压力的增加,绝经年龄逐渐提前,绝经人数比例相对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骨质疏松症在我国乃至全球依旧是一个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