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

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

暨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报道(五)

7月29日上午,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构与防灾、桥梁、岩土、力学、工程管理、市政六个会场分别组织了各学科情况介绍与师生交流活动,由各系主任和学科负责人介绍各自学科的发展历程、建设情况与学科特色,使学员们了解各学科领域的前沿与研究动态,并加深了对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各学科及教师团队的认知。7月29日下午,暑期学校各分会场举行研究生论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向大家汇报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得到了东南大学各专题专家的精彩点评以及悉心指导。

分会场一

结构与防灾专题

纪实

范圣刚(教授)作学科介绍

在结构与防灾专题分会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范圣刚主任分别从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基础与特色和学科未来发展三个方向对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介绍,为广大硕博生提供了选题和择校乃至科研生涯规划的参考。

结构与防灾学科介绍

结构与防灾导师和在校博士交流

在导师与在校博士生交流会上,吴京老师、蔡建国老师、王春林老师和张志强老师与学员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吴京老师分享了自己误打误撞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经历,并表示无论在哪个行业一流的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寄语学员们勇担重任,不要随波逐流,对行业发展要有清晰的认识。蔡建国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并从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融合的角度展现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延伸性。王春林老师对自己的课题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以自己课题组学生的经历鼓励大家多交流、走出国门学技术。然后鼓励大家要做“有趣的研究”,多读多想,辅之以创新思维。接着分享了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契机,对各位硕博生具有较大启发意义。互动环节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畅所欲言,老师们也积极参与其中。

结构与防灾导师和在校博士交流

暑期学校学员作汇报

下午2点,暑期学校的16位学员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汇报。学员们的汇报内容涵盖建筑结构抗震、建筑结构减隔震、装配式结构、结构冲击损伤、结构舒适度、建筑结构加固等多个话题领域。在汇报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硕博生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参加下午论坛的老师对同学们的展示进行了点评。

暑期学校学员作汇报

分会场二

桥梁专题

纪实

王景全(教授)作学科介绍

在桥梁专题分会场,东南大学王景全教授带来了两场精彩报告,由东南大学刘钊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中,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指出研究中心对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发展及一流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强调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培育一流人才,推动桥梁学科发展。

王景全教授介绍桥梁研究中心

随后,王教授带来了题为“UHPC桥梁研究进展与规模化应用技术路径”的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UHPC材料的定义与特征,指出材料的基本力学特征对材料应用的重要意义。随后,王教授对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结合工程实际,指出现有结构体系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最后,王教授对UHPC规模化应用技术路径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王教授的报告内容充实,引起广大学员的浓厚兴趣。在交流环节,王教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学员们受益匪浅。

王景全教授作报告

王景全教授和学员交流

暑期学校桥梁分会场研究生论坛

下午的环节为暑期学校桥梁分会场研究生论坛。论坛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王宇轩主持,邀请了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学科带头人刘钊教授、贺志启副教授、戚家南博士参会。本次研究生论坛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桥梁专题召集人刘钊教授为论坛致辞;随后是学员学术报告环节;最后是学员学习效果考察环节。

刘钊教授讲话

论坛伊始,刘老师结合暑期学校专家讲座内容及数十年教研经验,谆谆告诫同学们要热爱桥梁专业,做有作为、有担当的桥梁学子。在研究生汇报环节,湖南大学赵冬冬同学带来了名为“基于视频识别车轴位置的桥梁动态称重方法”的汇报;东南大学朱雨桐同学介绍了“高强钢筋与UHPC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方面的工作;东南大学吴鸿宇同学带来了名为“含粗骨料UHPC物相迁移行为与稳定性研究”的学术汇报;三峡大学黄惠萍同学介绍了“抗剪钢筋锈蚀对新旧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各位老师对学员们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最后,在学习效果考察环节中,学员们回顾了暑期学校中的收获,均表示深受触动,收获颇丰。

学员学习效果考察

分会场三

岩土专题

纪实

戴国亮(教授)作学科介绍

岩土专题分会场迎来了1场专家讲座和6场研究生讲座。在会场上,大家都畅所欲言,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戴国亮教授从基本情况、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及代表性成果四个方面介绍了东南大学岩土学科。在基本情况部分,戴教授梳理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学科和岩土工程研究所的历史发展,包括唐念慈教授创建岩土学科、岩土学科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及岩土学科被评定为重点学科等发展历程;随后,戴教授介绍了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方向的研究团队阵容;紧接着,戴教授详细介绍了岩土工程方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龚维明教授和戴国亮教授等专家从事的桩基础及深基础研究、赵坚教授和李建春教授等专家从事的岩石动力学研究、童小东教授和黎冰副教授从事的地基处理研究、李霞教授团队从事的岩土本构关系多尺度研究分析、何磊教授团队从事的计算岩土力学研究、庄妍教授团队从事的交通岩土研究、翟钱副教授团队从事的非饱和土力学研究、宫凤强教授和邓文教授及杜佃春老师从事的深部岩石力学与灾害防控研究、张友虎教授和赵学亮副教授等专家从事的海洋岩土工程研究以及邓温妮老师团队从事的微生物岩土研究;最后,戴教授介绍了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学科研究目前所取得的代表性硕果,主要包括深基础自平衡测试技术、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复合隔震基础和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等深水基础和新型基础、海洋岩土工程之风电基础性能提升技术、桩基逆作法技术、FRPC组合桩基础、岩体节理动态力学特性和动力学模型、岩体动态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基于剩余弹性能指数的岩爆倾向性判据、岩爆灾害发生的动静组合加载力学机理、深部震动扰动下地震波与多相渗流耦合响应微尺度理论模型、深部震动扰动下多孔介质中分散液滴在孔喉处共振与卡断失稳理论模型、深部地热开采中注水温差造成原位裂隙破坏的机制假说、基于统计力学以利用水土特征曲线测算非饱和土工程特性、基于概率统计学评估非饱和土工程性质的不确定性以及运营期地铁结构抗灾性能提升体系等岩土工程众领域的出色研究成果。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戴国亮教授作学科介绍

在戴教授介绍完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学科基本情况之后,来自校内外的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纷纷与戴国亮老师、邓文老师以及赵学亮老师展开了交流。交流内容除了岩土工程专业探讨之外,还包括攻读研究生期间心路历程和研究方法的交流。三位老师热情地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亲切地与学子们进行交流。整场专题讲座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戴国亮教授与学员进行交流

邓文教授与学员进行交流

赵学亮教授与学员进行交流

暑期学校岩土分会场研究生论坛

下午岩土分会场迎来了6场精彩的研究生讲座,分别是东南大学郭鹏的“三种试验应力条件下K0固结饱和黏土的动模量与阻尼比”、中南大学谢世杰的“结构面剪切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兰州理工大学李发雄的“兰州某地铁车站超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成都理工大学万勋的“低于长期强度的长期荷载下饱水页岩的时效损伤实验研究”、成都理工大学邓杰的“冻融循环条件下糯米灰浆对季节性冻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三峡大学冯程鑫的“BayesianUpdatingofSoil-WaterCharacterCurveParametersBasedontheMonitorDataofaLarge-ScaleLandslideModelExperiment”。

郭鹏主要介绍了循环单剪试验、循环三轴拉伸试验和循环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测得的K0固结饱和黏土的动模量与阻尼比,并利用曲线拟合得到三种试验条件下K0固结饱和黏土动模量与阻尼比的计算公式;谢世杰主要从模型建立、模型应用及模型验证三个方面,介绍了一种基于损伤统计理论建立的岩石结构面的剪切损伤本构模型;李发雄根据兰州某地铁车站超深基坑开挖过程的现场监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兰州某地铁车站超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万勋介绍了低于长期强度的长期荷载下饱水页岩的时效损伤实验研究,该研究采用单轴多级加载流变试验确定饱水页岩的长期强度,而后设置3个低于长期强度的单轴荷载以及3个不同加载时长共9个试验条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取长期加载后页岩试样的孔隙特征;邓杰介绍了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加入糯米灰浆后,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壤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破坏形态的变化,为改善冻土地区土体性能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可行方案;冯程鑫主要介绍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土水特征曲线参数研究,通过贝叶斯更新方法可以获得SWCC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从而获得后验分布的最可能值、后验均值和后验标准差,并使后验仿真参数的分布合理地估计不确定度。6场研究生讲座结束之后,参会学生与6位研究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随后邓文老师在会场与6为研究生以及其他参会学生进行了热情的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在参加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学校期间,受益良多!

学员们作学术报告

分会场四

力学专题

纪实

洪俊(教授)做学科介绍

力学专题分会场,上午是工程力学系的各位老师与学员交流讨论的环节,工程力学系洪俊、糜长稳、郭力、吴邵庆、章公也、李万金、王文洁等老师都参与了讨论与互动。

首先,工程力学系主任洪俊为本此暑期学校学院介绍了我校力学学科的建设情况。洪老师从东南大学力学学科的历史讲起,介绍了我系师资队伍、招生情况、培养方向、科研获奖、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情况,让参会学员对东南大学力学学科和力学系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认识。之后,洪老师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在兵器发射装药流固耦合问题及相关离散元建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洪俊教授介绍力学系情况

洪俊教授介绍力学学科历史

王文洁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分享了自己在疫情下工作和硕士生培养两个方面的思考和体悟;李万金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近场动力学模拟方法上的研究进展,然后介绍了实验室的各类大型试验机等仪器,让与会同学对力学实验室有了直观的了解;吴邵庆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所在的东南大学空天机械动力学研究所的情况,并对近几年自己在智能空天结构自感知、自适应、自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汇报;章公也老师就微纳米力学中的尺寸效应,汇报了自己在微纳米力学高阶理论推导及建模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所开设的固体力学基础课程的特点与优势;最后,糜长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力学系的考博政策,然后逐一介绍了组内各位研究生的科研进展;郭力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在青马大桥结构健康监测以及核电站相关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成果与专利。

暑期学校桥梁分会场研究生论坛

下午,力学专题举办了研究生论坛,来自学员中的13位硕博士研究生就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汇报由王莹、吴邵庆、汤轶群三位老师担任主持人和评委。

研究生论坛报告安排

各位同学来自不同研究方向,就先进光测实验力学技术、微纳米力学理论及建模、航天器结构振动控制、前沿计算力学理论及相关数值方法等主题进行了丰富的学术汇报,并回答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问题。会议室里产生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碰撞出了思维与智慧的火花。最终经过三位评委老师打分,评选出尹卓异、王孝天、李彬、严晓烽、时浩天等五位同学获得优秀研究生报告。

分会场五

工程管理专题

纪实

工管专题分会场为学科介绍、学员在校博士生交流和优秀学员汇报展示三个环节。

袁竞峰(教授)作学科介绍

会场开始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主任袁竞峰教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科进行介绍展示。袁老师首先就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之后就专业的升学就业情况、升学就业形势和升学就业趋势进行介绍。袁老师对建设与房地产系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学员做了简要介绍。最后袁老师就学员们提出的关于博士招生的问题给出了详细解答。

袁竞峰教授介绍学科情况

学员在校博士生交流和优秀学员汇报展示

在学员与导师及在校博士交流环节,学员们就各种入学和各老师研究方向的问题进行积极提问。优秀学员展示环节由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研究生尚旭妍主持,分别由河海大学的王如冰、中国矿业大学的夏曼曼、东南大学的庞斯仪、张策和李国志进行汇报展示。王如冰的汇报题目为“Onlinepublicopinionminingforlargecross-regionalprojectsAcasestudyofthe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inChina(大型跨区域工程网络舆情挖掘——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夏曼曼的汇报题目为“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风险研究”,庞斯仪的汇报题目为“工程总承包项目发包人要求策划研究”,张策的汇报题目为“供应链视角下装配式建筑‘生成-储运-装配’一体化智能系统设计”,李国志的汇报题目为“基于CIM的城市影响评价体系研究”。五位同学分别从项目管理、风险管理、供应链和CIM的研究角度进行研究,给学员们的研究起到了参考和借鉴作用。汇报结束后。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的徐照副教授以及陆莹副教授对学员们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并耐心给予指导,鼓励学员们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努力奋进,勇攀高峰。

夏曼曼同学进行汇报

王如冰同学进行汇报

庞斯仪同学进行汇报

张策同学进行汇报

李国志同学进行汇报

分会场六

市政专题

纪实

傅大放(教授)作学科介绍

市政专题分会场主要是东南大学市政学科介绍,以及市政工程系老师介绍课题研究方向。首先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傅大放教授为学员们介绍了东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及市政工程学科,并结合多年专业经验和体会详细为同学们解释了相关问题。

傅大放教授作学科介绍

市政专题老师介绍研究方向

之后,谈超群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的报告,主要为学员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活性因子解析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前景;随后,陈明老师作了主题为“油气田采出水处理及回用——电絮凝工艺除硼”的报告,陈老师细致地从石油形成、油气田开采、采出水处理与回用、电絮凝法去除采出水中硼等方面为大家耐心讲解;杨小丽老师为大家介绍的题目是“水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技术”,主要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和生物电化学技术三个方面细心介绍,汇报结束后,各位同学针对MFC-CW、MFC与厌氧氨氧化结合等问题向杨老师提问,杨老师也细致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疑惑。许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题目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归趋及降解去除”的精彩报告,许老师从故事的视角为大家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特点、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常规修复手段等,随后介绍了抗生素遇到藻和PET微塑料吸附氯酚这两大研究课题。最后朱仟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多源遥感数据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朱老师主要围绕流域洪水的精细化预测及灾情的快速评估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卫星遥感影像时空融合进行讲解,通过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水文学领域的结合,使学员对水文学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最后由许妍老师对市政工程课题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目前东南大学市政学科的主要四大方向是:新兴污染物控制与水质安全、环境友好材料与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和城市生命线系统优化与水资源管理。随后介绍东南大学市政系各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并激励学员将水事业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书写未来水世界的故事!

谈超群老师作报告

陈明老师作报告

杨小丽教授作报告

许妍老师作报告

朱仟老师作报告

学员交流汇报

下午,来自全国各高校市政工程专业的学员进行了交流汇报,学员们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及方向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来自南昌航空大学的喻群同学为大家介绍自己本科阶段的大创项目“城市道路桥涵积水多级自动排水系统”,通过对城市积水详细的分析成因,选取南昌市红谷滩地区作为试验点,设计了三级自动排水系统,解决了该地区的积水问题。随后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张泽晨带来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厌氧电极氨氮氧化作用的强化及其调控”,为我们介绍了双室MFC的基本构造、厌氧氨氧化的基本原理以及MFC中厌氧电极氨氮氧化作用的强化机制。张同学详细介绍了本科阶段的实验工作、实验进展以及成果情况。

同时各位硕博研究生也积极踊跃汇报,其中来自杨小丽老师课题组的石雷同学针对氧环境连续切换模块化植物滤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和常用试验植物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同学们也对农村黑臭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植物滤床技术、氧环境连续切换(OAO)型人工湿地有了深入的理解。来自傅大放老师课题组的尚庆宇博士生用英文汇报的主题是“IntroductiontoFundamental,AppliedPracticalResearchFromProf.Fu’sTeam”,主要介绍了傅老师课题组的海绵城市和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介绍了具体工程案例的实施。此外,徐艺、盛天予、唐彦强、夏阳光、李韬等同学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员之间相互提问、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并且相信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的收获丰富。

喻群同学作汇报

张泽晨同学作汇报

石雷同学作汇报

尚庆宇同学作汇报

END

图/文

肖阳功杰、尚旭妍、阮思涵、陈飞、郭子文、时浩天、王恒心、庞振浩、张洲铭、马艳宁、慈祥、臧凌、项璐

编辑

张洲铭、汪健博、尚旭妍、陈静静

土润万物

木参九天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mh.com/wadzz/13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