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神经根病 > 饮食调理 > 腰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定点复位整脊术 >
腰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定点复位整脊术
脊(椎)源性疾病包括颈源性疾病、胸源性疾病、腰源性疾病等,它不但包括各种颈、胸、腰椎的骨伤疾患,更主要包括脊神经受压后引起的脏腑系统等各种疑难杂病。
中医理论认为是督脉气血运行不畅之痹症,督脉主一身之阳气,阳为功能,主调各脏腑和系统的功能。运用此理论不但可以立竿见影地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而且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环环相扣的人体,体态与损伤关联,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彼此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改变人体的运动模式,出现各种代偿性损伤。
足内旋,内八字脚;胫骨内旋,股骨内旋,膝外翻;骨盆前倾、脊柱侧弯,这些体态结构彼此都是互相关联的。可能引起的问题:足弓塌陷、髌骨软骨软化、内侧半月板挤压损伤、脊柱侧弯、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等。
体态问题会增加损伤的风险,也一定是引起损伤的原因。在临床实际处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去个体化分析问题。像很多邻近关节理论、筋膜理论以及运动链等等,不能生搬硬套。人体就是这么神奇,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分析。
脊源性疾病是从脊柱生物力学和生物信息学角度来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
脊源性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与脊柱有关系的一切病症,如颈胸腰病及相关的内脏、五官科病症等。
狭义的脊源性疾病是指因脊柱区周围软组织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造成脊柱失稳,在一定诱因条件作用下,发生椎间关节移位、脊柱变形、椎间盘改变、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等,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等造成刺激或压迫,导致生物信息传递或调制整合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器出现症状。
目前国际上文献报告的脊源性疾病很多,与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失稳有关内脏器官的病种已达七十余种,病变范围涉及到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应于脏腑、肢体,肢体、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而表现出来。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动力平衡。
解剖学已经证实,椎体错位是引起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原因之一。
脊柱结构的改变导致人体功能的改变,同时内脏功能的改变也可影响脊柱的结构。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要通过神经与脊柱发生联系,内脏器官有病变也会在脊柱上有所表现,通过反射性的肌肉舒缩功能的改变以及脊柱周围韧带、关节囊等发生适应性的调节而导致脊柱功能的异常。
脊柱椎体可以沿横轴、纵轴和矢状轴旋转和平移。脊柱的活动通病因常是多个节段多个方向病因病因的联合动作。所以脊柱失稳后发生的骨错缝也是可以在水平面上的左右旋转,冠状面上的上下位移、矢状面上的前倾后仰。
脊柱的位移发生后,会使脊椎管内容积减少,同时还可使神经根管以及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和刺激;脊柱小关节排列异常产生对肌肉、肌腔、韧带、筋膜、硬膜等软组织的异常张力,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被损伤组织接受伤害性刺激,传入冲动增多,即可引起受累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本身的病变,也可通过血管、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应的脊髓节段支配的内脏产生功能上的异常。
更多了解腰椎病治疗,可阅读我这四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