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手麻是怎么回事医生6种情况,不妨对照

某个周末的早晨,小李正准备起床,突然发现自己的手麻了,甚至无法握住杯子。

她有点慌:“是不是中风了?还是最近手机玩得太多?”

但过了一会儿,麻木感渐渐消退。

虽然症状减轻了,但她心里还是疑惑,这种手麻到底是怎么回事?

手麻的“常见嫌疑犯”

想象一下,你窝在沙发里看了一整晚的手机,或者趴在桌子上午休。

醒来后,发现手臂压着麻了,甚至短时间内无法正常活动。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神经短暂受到压迫,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手麻。

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由姿势不当引起的生理性手麻是暂时的。

调整姿势或稍微活动一下,血液恢复流通,麻木感就会消失。

但如果你的手麻情况反复出现,或者不需要外界压迫也会麻木,就可能需要进一步留意了。

长期低头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长时间低头打字,或者每天长时间刷手机,你可能离颈椎病只有“一步之遥”。

颈椎病,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导致手麻的常见原因之一。年,《中华外科杂志》刊发了一项关于颈椎病的研究,指出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到支配手部的神经根。

这些神经根就像电线一样,将信号从大脑传递到手部。

一旦这些“电线”受压或损坏,手就会出现麻木、刺痛甚至无力等症状。老张是个办公室白领,长期伏案工作,每天盯着电脑超过8小时,最近他发现左手经常麻,尤其是晚上最严重,有时还伴随着颈部酸痛。

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医生解释道,颈椎病导致的手麻,实际上是神经受压后传导信号受阻引起的。

这就好比水管被堵住,水流无法畅通。

通过调整坐姿、定期活动颈部,甚至在严重情况下通过牵引治疗,都可以缓解这种由颈椎病引发的手麻问题。

糖尿病

如果手麻伴随着下肢麻木,尤其是晚上加重,那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幕后元凶。

这种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高血糖损伤神经,导致手脚麻木。《糖尿病研究》期刊的研究数据显示,大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手麻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患者常常描述为手脚发麻、刺痛,或者像“穿着厚袜子”般的迟钝感。

陈女士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最近开始频繁感到手指刺痛,尤其晚上睡觉时症状尤为明显。

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糖波动较大,已经导致了轻度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监测血糖,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有效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

中风

如果手麻突然发生,尤其是一侧肢体出现麻木,同时伴有语言不清、面部歪斜等情况,那就要高度警惕中风了。年,《美国神经病学杂志》指出,70%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手臂麻木等“先兆”症状。

这是因为大脑控制手部的神经中枢出现问题,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导致突然性麻木。

若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中风的救治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4小时,及时治疗能大大降低致残风险。

营养不足

有时候,手麻的原因并不复杂,而是因为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B群。年,《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B1、B6或B12的人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手脚麻木或刺痛感。

这些维生素对神经的修复和信号传递至关重要,就像油润滑机械一样,缺少了它们,神经“运作”就会卡顿。

小王是个典型的“外卖族”,长期饮食单一,结果最近经常感到手指刺痛,甚至有些“僵硬”。

医生检查后发现,他体内的维生素B水平偏低。

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鸡蛋和深绿色蔬菜,可以有效改善这种营养缺乏引起的手麻。

腕管综合征

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人群,常常会听到“鼠标手”这个词。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腕管综合征,手麻就是它最常见的症状。

腕管位于手腕处,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内部挤满了肌腱和神经。

长时间用力或姿势不当,会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压迫正中神经,从而引发麻木和疼痛。

尽量避免长时间连续用手,每隔1小时让手腕休息一下,或者尝试一些简单的手腕拉伸动作,可以有效预防腕管综合征。

酒精与神经病变

长期饮酒可能导致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会破坏神经组织,引发四肢麻木甚至无力。

年,《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酗酒者中,有40%以上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脚麻木症状。

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后期恢复难度很大。

如何防范手麻

保持正确姿势:工作时注意调整椅子和电脑的高度,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保持单一姿势。

适量运动:通过肩颈拉伸、手腕伸展等简单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降低手麻的发生概率。

合理饮食:摄入均衡的饮食,尤其是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

及时就医:如果手麻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如无力、疼痛),一定要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手麻的背后可能是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保持警觉。

但并不是所有手麻都需要恐慌,学会辨别信号,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科学的方式应对,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mh.com/wacs/16765.html